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50节 (第2/2页)
少?” ??梁浩然噼里啪啦的在键盘上敲击了几下: ??“大概75纳秒。” ??徐云摸了摸下巴,飞快的心算了起来。 ??75纳秒乘以光速,最后的答案是大约22.5米。 ??也就是在束团全部填满的的情况下,每间隔22.5米会有一个铅离子束团。 ??这个间隔距离很完美。 ??接着徐云又问道: ??“粒子总数呢?” ??“大概两千多亿。” ??听到‘两千多亿’这个数字,现场所有人的表情都没太大波动。 ??毕竟…… ??这个数字在粒子物理中实在是太正常了。 ??比如以欧洲的对撞机lhc为例。 ??lhc有两条束流管道,平均每条束流中都有大约250万亿个粒子。 ??每四个小时,lhc中的粒子就会对撞消耗掉十分之一。 ??所以当lhc运行的时候,每过十几二十个小时就需要重新补充一次束流。 ??没办法。 ??微观世界就是这样。 ??有些听起来离谱至极的数值或者量级,在微观领域却属于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常态。 ??再举个例子。 ??中微子。 ??中微子的穿透性很强,同时密度较高,每立方厘米大约有100个,也就是半截你的大拇指大小——这里看起来似乎还一切正常是吧? ??接着再加一个前提: ??中微子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30万km/s,即300亿厘米/s。 ??所以每300亿分之一秒,就有100个中微子穿过你的大拇指。 ??换而言之。 ??1秒之内,有3万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大拇指。 ??如果把这个体积扩散到你全身,量级会是10^16次方。 ??徐云后世曾经看过一种说法,说作者是公交车云云,但实际上在中微子面前,读者也是公交车。 ??这就是微观物理,玄幻而又极具吸引力的‘深渊’…… ??好了。 ??话题再回归现实。 ??在从梁浩然那儿得到了相关数据后。 ??徐云沉吟片刻,大手一挥: ??“那就开机吧!” ??话音落下。 ??不远处负责真空隧道校准的一名女博士将中指和食指并拢,轻轻从太阳穴边滑过,很是飒爽的做了个salute: ??“得令!” ??嗡嗡嗡—— ??随着设备的启动,实验室内的氛围也逐渐开始凝重起来。 ??各项数值随着观测或者计算,纷纷从众人口中报出。 ??“lb1值13638.28!” ??“k位置校准,报点为t、t、t、f、t、t、t!”(t是true,f是false) ??“设计指标已达10的21次方量级!” ??“槿夕,亮度报一下!” ??“稍等,计算机还在计算……出来了,10的28次方量级!” ??“落位!” ??咻—— ??在肉眼无法看到的隧道中。 ??一股又一股浓稠的束流从又黑又硬的长管里喷射而出,双向奔赴,最终以超高的速度完成了对撞。 ??啪—— ??随着一颗颗铅离子的对撞。 ??无数更加细小的微粒轰然炸开,电子云室内的图像越来越清晰。 ??与此同时。 ??炸裂开的粒子能量很快沉积在了量能器中,电子作为对撞的末期产物出现,后端电子学原件读出然后转化为电信号进入下一步的处理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