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424节 (第1/2页)
??随后徐云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 ??“但实际上呢,由于物体有厚度……为了方便举例,这里就假设用一个球做实验好了。” ??“对于一个球形物体,因为它具有有限的半径r,实际上我们不可能把它降低到黑洞视界才能扔进去——在视界上方r(固有距离)的时候就截止了。” ??“这时黑洞熵会增加一些,而物质的熵会消失,从而保证广义第二定律的成立。” ??杨振宁顿时虚起了眼,这倒是个挺新奇的角度。 ??接着不等杨振宁细思,徐云又开口了: ??“那么杨先生,如果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球和一个黑洞,而是……” ??“两个黑洞同时合并呢?” ??“黑洞合并?” ??杨振宁下意识看向了自己最初在纸上画的那个代表着黑洞的【o】,目光焦距迷失了片刻,紧接着便呼吸一滞,飞快拿起笔书写了起来。 ??“一般稳态黑洞满足dm=k8πgda+Ωdj+Φdq……” ??“如果假设黑洞与黑洞合并,那么由球例子可知da/dt≥0,同时引入角动量……” ??听到杨振宁计算中的自言自语,徐云的脸上亦是忍不住浮现出了些许感慨。 ??黑洞。 ??这是一个物理学史上非常特殊的话题。 ??它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它的现象性质,还在于它的时间跨度。 ??上头提及过。 ??它的概念早在1783年就被提出来了,那时候小麦他爹都还是个受精卵呢…… ??但直到19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物理学界才在数学上对它有了一定了解。 ??然而这仅仅还是个开始。 ??按照历史发展。 ??从1920年开始,物理学界对黑洞的研究还会停滞整整五十年,直到1970年前后才会出现关键性的突破。 ??这个突破便是霍金提出的黑洞面积定律,以及雅各布·贝肯斯坦根据霍金定律提出的贝肯斯坦极限,也就是贝肯斯坦-霍金熵。 ??贝肯斯坦极限解释起来很复杂,总结起来其实就一句话: ??半径r的球体,总能量(包括静止质量相应的能量在内)为e,那么这一球体的熵最多是2πkhc·e·r。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其实也是错的。 ??人的大脑大约重1.5kg,体积是1260cm^3,如果看作球体则半径为6.7cm。 ??按一般人脑的尺寸和质量计算,人最多只能有10^42种念头。 ??即便人们意识上传,变成巨大计算机中流动的思维,这个界限仍然存在。 ??地球大小的计算机或“大脑”,也最多只有10^75种念头罢了。 ??256位密钥就可能让这计算机硬算快两分钟,512位密钥则可能要硬算将近10的72次方年——因此某些小说里某某角色一个念头可以推演古今的情节压根就不存在,实际上连个密码锁都未必破解的了,咳咳…… ??同时限制这点的还有布雷莫曼极限,1kg物质1秒能够达到的最快的运算速度是1.36*10^50次方个bits……算了还是不毁玄幻小说了。 ??总而言之。 ??贝肯斯坦极限证明了黑洞拥有黑洞熵,并且与黑洞的视界面积成正比。 ??这个过程虽然是纯数学推导,但2015年ligo观测到的引力波事件gw150914却证明了这个推导的正确性。 ??同时很令人感慨的是。 ??贝肯斯坦极限这种后世你可以在《走进本土驴》这类网络小说里看到的概念,在眼下这个时代却属于彻头彻尾的奥秘极知识。 ??即便是杨振宁这样的大佬,此前都闻所未闻。 ??第717章 抢了霍金饭碗(下) ??“……” ??在听到徐云所说的两个黑洞合并的想法后。 ??话筒内再也没有传来杨振宁的回答,取而代之的则是沙沙沙的笔算声。 ??从小球投入黑洞,换成两个黑洞合并。 ??二者在【行为】层面是类似的,也就是都是两个东西靠近合为一体,但彼此间的重要性却截然不同。 ??前者算是异性,勉强还算常见,后者就特么的相当于男酮了。 ??而小球丢入黑洞如果因为半径的原因存在熵增,那么理论上黑洞合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