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225节 (第2/2页)
海吧。” ??“琼海?” ??李觉掀了掀眉毛,他还以为杨开渠会推荐自己工作的蓉城平原呢: ??“为什么?” ??也不知道是不是长期教书育人的缘故。 ??在听到为什么后,杨开渠顿时来了些兴致,强忍着病痛坐直了些许身体,解释道: ??“李厂长,你是搞工业的,对于水稻这种作物可能不太了解。” ??“水稻是一种对环境极为挑剔的植物,尤其是秧苗更不易存活,根据我们的经验,它生长的最低温度一般为12c,最适温度为32c左右。” ??“如果温度低于12c,则轻则根和芽停止生长,重则整株死亡。” ??“除此之外,水稻繁育下一代对温度要求更加严格,在开花、授粉等流程中的最适温度为25~30c,低于这个温度,则可能出现大量空秕粒,造成大量减产。” ??“除了温度之外,水稻对于日照的要求也比较严格,纵观华夏版图,琼海的三亚、乐东等地方,应该是最适合做水稻试验田的区域。” ??听到杨开渠的这番话,徐云的眼中顿时露出了一丝钦佩之色。 ??这年头国内的杂交水稻研究还处于很初始的阶段,大多数人认为的水稻最佳种植地应该在江南或者长江流域一带。 ??琼海那边农场有倒是有,但主要培育的是玉米种子和高粱,也就是后来南繁农场的雏形。 ??但实际上。 ??最适合做水稻杂交的地方其实正是琼海,原因便是杨开渠所说的温度和日照——其中日照是个隐藏的大坑。 ??在原本历史中。 ??袁国粮发现野生不育株之前没人能够从技术上进行杂交水稻育种,因此很多人认为杂交水稻的日照和大多数原生水稻是差不多的。 ??但直到杂交水稻项目开始后大家才发现,杂交水稻的二到五代本对于日照的要求极其精细。 ??最终找遍整个华夏,只有琼海才是最合适的地点,于是袁国粮便将团队搬到了琼海南江农场。 ??上头这句话看起来轻飘飘的,但袁国粮团队却为此付出了四年时间的昂贵代价。 ??因此杨开渠此时能够一语见地,足以表明他的能力与经验。 ??不过仔细想想,倒也正常。 ??毕竟杨开渠的经历非同一般,甚至全华夏可能就这一位孤本。 ??杨开渠在36年的时候便写了一篇《民族复兴最后根据地:川省目前的稻作增收计划书》的文章,全书两万多字,同时抗战期间一直在后方进行再生稻种植。 ??按照后世的情形来看。 ??杨开渠院士的这种眼光,已经不单单是局限在农业领域那么简单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可以说战略级别的判断。 ??如今杂交水稻的选址问题上,杨开渠又一次展现了这个能力。 ??而在他对面,听到杨开渠的这番介绍,李觉也下意识了然的点了点头。 ??随后他将杨开渠的这些话默默记在心里,准备回去后写成报告汇报上去。 ??过了片刻。 ??杨开渠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李厂长,不知道组织上大概多久会批下这个项目?” ??这一次。 ??李觉的脸上露出了些许迟疑,这个问题对他来说就有点超纲了: ??“开渠同志,不瞒你说,这我就确实不太了解了,至少目前我是没有收到这方面通知的。” ??“不过按照侯光炯同志那边的进度、以及我对水稻的了解来看……应该明年开春之前多半会立项。” ??李觉的语气不算特别笃定,但也不至于特别没底气。 ??毕竟虽然他不清楚组织上的想法,但却记得一件事: ??杂交水稻项目的规划项目虽然是侯光炯操笔,但先期汇报可是徐云这个顾问所作。 ??而上头对于徐云的看重与信任,已经到了一个李觉都很难理解的地步。 ??徐云的每个提议,几乎很快都会得到首都方面的回应。 ??虽然具体执行回应的人级别都不是很高,最近连刘渤生都很少出镜了,但这些人后方的意志显然是通天级别的…… ??加之水稻这种作物需要春天播种,因此李觉有种预感: ??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开春组织就会立项了。 ??“明年春天吗……”